猫的眼睛为什么有两种颜色?
这要从色盲和色弱说起,这两种遗传病在人类身上很常见,比如黄色人种以单胺氧化酶(MAO)基因A669C多态性作为遗传标记,研究其与性别、年龄及种族间视力差异的相关分析发现,12%的亚洲人和7%的白人不分性别共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颜色视者(色弱);而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视障碍的人则分别为4.4%和5.5%,并且通常表现为男高于女,黑人群体比白色人群更高[ 1]。这些数据说明在人群中约1/5有某种程度上的色觉缺陷。 在动物界也有很多视觉色盲或色弱的例子,比如鸟类中很多种类会患绿视者综合征,它们不能区分绿色,雄鸟往往因为不能向雌鸟示爱而被拒绝(虽然眼睛是识别绿色的关键器官但并不能排除其它感官的作用);而在哺乳类中,红视者或者全色盲的例子也不胜枚举。 那么,为什么眼睛中有两种颜色的细胞呢?有没有可能只有一种?又是什么原理使两种细胞对不同的波长敏感呢? 关于这个问题,目前比较公认的有三种解释:
1.一种解释认为,两种不同色感的锥状细胞是对不同波长光刺激的反应,一个对短波长敏感(蓝-靛-紫色),另一个对长波长敏感(绿-黄-橙色);
2.另一种观点认为,两种锥状细胞有一个共同的色谱灵敏基线,上面分布两条平行的高响应带,一条对短波长光敏感,另一条对长波长光敏感;
3.还有一种理论称,两种锥状细胞分别对不同的波长区域敏感,但在每个波长区域上又有高低不同的两个带,高响应带对应于低波长区域,而所有的锥状细胞对长波长区域的光线都有相同的低响应水平。 这三种理论各有千秋,当然也有各自的缺点。我比较倾向于第三种说法,因为它能较好地解释猫和其他哺乳类眼睛的结构特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