狗狗打完防疫针还能得狗瘟吗?
我们要搞清楚,疫苗的作用原理是什么。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(细菌、病毒或寄生虫)的致病毒株经减毒后作为抗原接种动物,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,从而起到预防该传染病的发生。因此可以明确的是,疫苗接种可以使机体获得免疫力,但是这种免疫力是建立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之上。 换句话说就是,接种疫苗以后,机体会产生针对特定病原的抗体,但是当机体遇到真正的病毒时,这些抗体是否能够及时启动反应机制并发挥效用,还是个未知数。而药物的治疗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。药物是通过干扰病原体致病的关键环节来发挥作用。比如说抑制病毒的DNA合成或者蛋白质合成。如果抗病毒治疗时机得当,用药足够,那么病毒的增殖就会被阻断在初始阶段,这样就不会导致病毒的扩散和症状的恶化。但是已经形成的抗体,则必须依靠免疫细胞将之运送到感染部位才能发挥作用。所以疫苗的注射和抗病毒的治疗对于传染性疾病来说都是必要的。
其次,我们谈谈犬瘟热的疫苗。目前,用于预防犬瘟热的主要是二联苗(犬瘟热和细小病毒)和三联苗(犬瘟热、细小病毒和肝炎病毒)。由于疫苗中的病原菌经过减毒处理,毒性减弱,免疫原性有所提高,因此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之一。但任何疫苗都只能保护接种的动物不发生特定的疾病,也就是说不能完全防止发病,但是可以预防疾病的严重程度。接种疫苗后,仍需注意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,避免接触有病个体,以降低感染风险。
犬瘟热病毒虽然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,但是这些抗体能否有效的清除侵入的病原体,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。并且,在注射疫苗的过程中,如果抗体水平不能及时生成或者不能有效持续,都有可能导致犬瘟热的感染。
有些犬瘟热抗体水平的检测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。如果血清中抗体水平低于某个临界值,那么就有患病的危险;但是,如果血清中抗体水平高于这个临界值,也不能肯定就绝对不患犬瘟热。因为体内抗体的多少与抗体持续的时间有关。如果抗体达到保护水平并维持一定时间,则可以对抗病毒侵袭。
最后,我们来简单讨论一下关于疫苗的问题——什么时候打,怎么打。 一般来说,疫苗按照免疫程序接种。接种的疫苗包括细菌疫苗和小分子疫苗(即病毒疫苗)两种。
细菌疫苗一般是被动免疫制剂,也就是把已经灭活的细菌体或真菌体制成制剂,给动物使用,使其体内产生抗体,从而达到预防感染的效应。这种制菌剂被用来防治某些急性传染病,在疾病的预防上有很好的效果。但是这类疫苗不可以长期使用,一般在确诊感染后,紧急情况下采用1-2次,不能重复使用,使用期限不超过3周。
病毒疫苗主要是指弱病毒疫苗,它是用弱型的病菌或病毒制成疫苗,注入动物的体内,使其产生抗体,防止发病。这类疫苗的使用范围较为广泛,一般没有禁忌。但是,值得注意的是,无论何种疫苗,都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进行接种。